供应链金融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利用数字科技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制度和商业模式约束,是需要整个行业思考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前景
1、国家对供应链金融发展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要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探索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及数字化水平,强化供应链各方的信息化协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鼓励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破解中小企业金融的服务困局。
2、供应链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现实需求。全球中小企业金融论坛曾测算指出,2020年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高达1.89万亿美元,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限制。2022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有望提升到19.19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3、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利用科技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已然成为行业共识。从政策角度看,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科技赋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强调要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水平;从行业实践角度看,大多金融机构可通过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刻画出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使金融产品服务更加智能、场景结合更加紧密、数据价值更加凸显、获客更加精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主要问题
1、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物权、债权、信用。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现有供应链金融的产业模式大多基于核心企业的物权、债权、信用,导致大部分核心企业会凭借其在产业链中的支配地位,侵占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利益缓解自身风险,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金融服务和产业链优化的协同效应减弱。在传统信贷服务下,金融机构大多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仍按照传统的信贷风险标准对待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供应链,本质是服务供应链和产业链,要对各个产业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把握住产业和企业风险,形成以“金融带活经营”的良性循环生态。
3、“数据鸿沟”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供应链上企业经营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较弱,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实体利益的占有上,也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分配上;另一方面,税收、社保、工商、海关等公共数据的共享程度差,难以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经营、交易、质押状况的真实性进行实时核验,导致金融机构存在重复授信融资的风险。
4、金融科技应用的能力水平有待提升。传统金融机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通过利用金融科技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的转型步伐。地方性中小银行因受制于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客户高效数字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受制于管理体制限制,大多开发周期长、审批流程久,难以满足市场对供应链金融科技产品的创新需求。
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
1、强化科技赋能,提高金融机构服务金融供应链的能力。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大金融科技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嵌入交易环节,将传统线下业务逐步向线上迁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数据和科技优势,在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充分借鉴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优秀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利用金融科技优化金融供应链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产业协同,强化产业链和金融供应链的双链联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一方面,要利用金融科技对产业链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发现信用、传递信用、监控信用,利用数据和科技为信用定价;另一方面,要将风险管理的端口前移至产业链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面,及时发现产业运转中的资金需求,为优化产业生态注入金融“活水”。
3、聚焦数据共享,依托数据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的关键是要强化数据信任,利用数据深化金融交易和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要加快公共政务数据的开放共享,将水电煤气、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夯实信用信息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数据安全保护作用,在数据使用分析过程中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防止个人和企业信息被非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