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园区之所以能够持续迭代升级,不仅是因为抓住了国家产业政策的红利,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产业链发展的本质规律,推出精准的“滴灌”政策,才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从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考虑、精准施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的持续升级,这样的政策创新具有引领性、前瞻性。园区政策创新是在园区核心资源禀赋基础上,整合人才链、产业链、研发链等各类关键要素于一体,是定制化的跨界组合创新。园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一批头部企业成为产业群的“群主”、产业链的“链主”,进而带动产业链的“建链、强链、补链”,才能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态。
1、围绕“人才建链”的政策创新
所谓“建链”,就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建立产业链中的某个链条。“建链”需要找准链条的关键环节,从人才链来看,人才兴旺需要依托产业教育,需要整合国内外高端产业教育资源,要从产业教育空间、产业教育师资、产业教育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人才就业、产业人才生活配套等关键环节逐一发力。
2、围绕“产业强链”的政策创新
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对于企业而言,数字科技赋能被视为强链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中型骨干企业都在积极建立内部物联网和数字系统,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园区而言,强链就是要提升园区的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生态能级。“强链”政策创新的核心要点是要梳理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图谱,并列出产业链条企业名单。掌握企业的核心政策诉求,围绕研发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的龙头企业打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产业强链”。
3、围绕“研发补链”的政策创新
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就是要补上我国严重受制于人的产业环节和关键领域,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补短板的重点是“基础”和“关键核心”等领域。
“补链”尤其要注意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它们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为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工信部正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1万家左右“小巨人”企业,推动“小巨人”企业加快向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同时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
对于园区而言,补链就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链生态。园区“补链”的政策创新方向,应推进对于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新产品应用,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以及鼓励产业链优质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推动当地政府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遴选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共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链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产业布局优化。
同时也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金融政策创新。可以尝试推出类似“补链贷”金融产品,融资对象为从事战略性支柱与新兴产业系统集成、检验检测、工业设计、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网格安全保障等中小企业及配套服务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项目的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试点企业,服务型制造、工业电商企业,最终促进“研发补链”。
可见,围绕“建链、强链、补链”政策创新可以驱动人才链、产业链、研发链的协同发展,最终促进园区产业持续升级。政策创新是一套组合拳,需要系统构建适合产业链生态全生命周期的政策创新体系,需要将“单点突破与点面结合”结合起来,更需要围绕产业、人才、研发等方面形成“三链融合”的政策创新组合。